欢迎来到工商大学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财政培训财税培训审计培训统计培训工商培训金融培训更多干部系统培训!

高等学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体制顺畅灵活性佳

全国十大财经院校之一政产学研全覆盖

咨询热线 023-6751-4122 / 186-2314-3569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基地

时政新闻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

编辑: 时间:2023.05.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历史观、大历史观,是新时代对唯物史观活的运用和丰富发展。用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历史观,对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孕育于中华5000多年文明之中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先前历史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先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生产方式,先辈所形成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人口规模,包括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禀赋,都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发生与发展。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且从未中断过,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长期领先于世界发展水平。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也从未停止过学习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工业化的初步设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下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了从现在起,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有一种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源于西方,西方现代化是内生的、原发的现代化,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外生的、模仿式的现代化。从中国人民特别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深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影响,但决不是外生的现代化,更不是简单对西方现代化的模仿。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中华大一统的思想、民本主义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用大历史观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多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只有树立这样的大历史观,才能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看清楚,才能掌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动。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增进人民福祉的价值目标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历史的第一个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表明,现代化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生活生产的问题,都是围绕经济生产展开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首先也是从器物现代化的层面开始的,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有其特殊历史背景。一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政治任务与器物现代化的任务交织在一起,完成民族独立是推进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这就决定了在发展次序和着力点上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二是在中国推进现代化还有一个道路抉择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彻底暴露,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来,中国式现代化一开始就打上了社会主义的鲜明历史印记。从近代开始,中国现代化直接的目的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但实现这个政治目的是从解决“器不如人”开始的,然后逐步演进到工业化,再到制度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同样重视物质生活生产,围绕解决农民土地、改善人民物质生活问题,凝聚革命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成为现代化的重要价值目标,把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成为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第一次把中国式现代化定义为“小康之家”,就是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标准来表达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抓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但任何时候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动摇,增进人民福祉这个价值不能迷失。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所蕴含的大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历史合力”理论

唯物史观认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都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是中国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党是全国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代表。而党要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就要依靠人民,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就要关心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同心圆,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形成统一的意志、普遍的利益,这确实要比人口规模小的国家复杂。人口多决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需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用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共识,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朝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应该看到,人口规模巨大也是优势。一是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在现代化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这是一笔巨大的人口红利;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源丰富,可以为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二是人口多可以形成巨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对于摆脱对外依附、走独立自主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有利条件。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14亿多中国人团结起来,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每一个人都是现代化的主体力量,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坚决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劳动、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各种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活力,使财富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共同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力。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在这里,“工业”就是当时现代化的标识。中国式现代化内生于中国历史,但必然也会受到世界历史的影响,也以自己的特色丰富着世界现代化历史。

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西方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现代化老路,给中国人民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决不走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决不拒斥世界现代化的文明成果。现代化最早萌发于西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下不断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这是历史事实。但是,现代化决不等同于西方化,也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化,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像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等,是实现现代化不能跳过的历史阶段。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还很繁重,我们决不要民粹主义、决不盲目排外,而要以大历史观来看待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世界现代化的文明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改革的锐气和开放的姿态。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只有改革才能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更没有哪个民族能够关起门来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在更高水平上坚持对外开放。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编:刘圆圆、万鹏)
当前页面:http://www.ctbuedp.com/szxw/08081.html